当前位置:

乌海市海勃湾区创新工作思路 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乌海市海勃湾区镇和街道改革为契机,针对街道职能不优、社区行政化等问题,积极推动街道社区职能归位,聚焦聚力抓好党的建设、基层治理等主责主业。

一是优化街道职能。明确街道加强党的建设、领导群众自治等8项职能,赋予重大项目建议权、重大规划话语权等7项权利,梳理下放1084项具体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便民服务受理、审核、审批、办结线上“一张网”和线下“一站式”。

二是整合机构设置。按照自治区《关于深化苏木乡镇和街道改革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落实街道内设机构“5+1”模式,变向上对应为方便群众,提高街道治理运行效率。新华街道办事处创建“我爱我家”居民自治服务队,大大提高了小区居民自治的能力,满足了小区业主的需求,共同维护了全体业主的根本利益,为接下来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建立了保障平台。

三是推动力量下沉。整合8类站所资源力量,积极推进执法力量纳入街道统一监管指挥,实行以街道调配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海北街道办事处成立了首家“社会治理星火工作站”以“1+3+N”的工作体系助推共建共治共享合力与执法单位扩展联合执法领域,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服务群众迈出了重要一步。

四是强化基础保障。选优配强镇街道领导班子,优化干部年龄结构,45岁干部61.54%,大专以上学历干部86.54%,少数民族干部7.69%为镇街道增加各类人员105人,保障基层有力量、有能人。落实经费保障,按照《村社区工作者三年增资方案》,实现村(社区)“两委”成员薪酬待遇2年翻倍。加大投入建成精品社区14个、楼宇和商圈党群服务驿站7个、机关精品党建阵地3个、园区党建示范点3个,打造体系全覆盖的“1+7+41”党群服务中心联盟。

五是创新街道社会治理体系。遵循“界定清晰、任务相当、管理方便”的原则,综合考虑居民群众的认同度、自然小区的规模、社区工作人员状况、资源分布等因素,将社区划分为地缘型、单元型、单位型和园区商圈型等不同类型的网格模块,在网格内配备网格长、小区片长、楼栋长、单元长,充分发挥网格优势,根据群众需求制定服务清单,为辖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更有效率的暖心服务,形成“镇(街道)领导、村(社区)主责、网格为主体”的三级联动网格化治理工作格局。凤凰岭街道办事处借助“一核多元、多元共治”的党建工作思路,塑造出一座风格独特的“凤凰小巷”,以党支部、小巷管家提升平房区“网格化”管理治理新格局